您好,欢迎光临!

新闻动态
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 动态 > 新闻动态

从《伤寒论》传承,看中华文化

2020-06-24 来源:傲骨说健康 作者:三元骨伤实习研究生论坛 浏览量:2361

中医看病是技术,也是艺术,其实蕴藏了丰富的人生哲理,中医籍由辩证论治来诊疗病患疾病,而确认这套方法的,就是我们的医圣张仲景。张仲景留下一本旷世巨著《伤寒论》中,大方公开了自己看病的处方,打破了以往有法无方的窘境。因此伤寒论也称为“方书之祖”。虽然在当下,伤寒论是一本非常容易得到的医书,然而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失传,而经过后世医家王叔和,孙思邈的努力下,恢复了《伤寒论》绝大部分的内容。今天我们从伤寒论的传承,来看看中华文化影响的深远。 


 

神的传说

在中国所有的中医药大学,都设置了伤寒教研室,一个中医药大学在《伤寒论》领域科研,教学以及临床的实力,往往决定了这个学校在中医界的地位。这门课也是当代中医专业同学必选的一门课程。然而在现实的世界中,却罕有能够运用伤寒论的经方进行诊疗的中医师。如果碰巧有一位医师能够应用这种治疗方法,并且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,则会成为一个城市的一个传说。在当代的医疗界,看中医的患者本来就少,如果能够遇到一个运用伤寒论思维诊疗的医师,就更加的罕见。所以伤寒论在一般人的眼中是非常的遥远。但是实际上,现代医学中心肺复苏的方法,就是在伤寒论中进行了记载。

根据《伤寒论》记载,张仲景在一次外出诊病的时候,意外遇到一名心脏停跳的病患。当时的做法是缓慢的将患者平放下来,接着在患者的头部和脚下放上被子,让他安卧。一个人用脚踩住他的两肩,并且用手挽住他的头发,让头发处于紧绷的状态,不能放松。 


 

另外一个人用手快速按压患者的胸部。此外,还要一个人将患者的胳膊来回屈伸,如果患者身体开始僵硬了,动作要缓慢,以防止肢体受伤。另外还要按压患者的腹部,这样坚持一顿饭的功夫。直到病人呼吸恢复,眼睛张开为止。 


从这段文字中,我们可以发现,这种急救方法和我们今天的急诊室的CPR的操作是非常类似的。从这段文字,我们可以推测汉代的医家,已经有了基本的解剖学的概念,这样才会考虑这种急救的策略。

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,心是一个最重要的器官,黄帝内经上说:“心为君主之官,心主血脉”。通过按压胸部把病患抢救回来,那等于是说把君主这个心救回来。这种临床急救的案例,在伤寒论中,他是属于少阴症,伤寒论对少阴症的论述是“脉微细但欲寐”,那为什么会比较细,因为病患本身已经到了一个快要休克的临界状态,患者的手脚会发冷。而合理的体外心脏按压操作就可以纠正这种不正常的状态。这也就是张仲景将伤寒论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急救学思想。

去而复返

伤寒杂病论融合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和著作,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、法,方、药俱备的书籍。在东汉的书籍都是书写在竹简上的,很容易散逸,而伤寒论的原稿,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。经过后世诸位医家得努力,才让张仲景的智慧,继续流传下去。

伤寒杂病论的原稿其实是16卷,那前面的10卷就是今天的《伤寒论》,是他的学生,西晋的太医令王叔和,他在这些伤寒论散逸以后,重新整理,可是也只整理了前面的十卷。后来到了唐代的孙思邈,有把这10卷做一些汇整,形成了今天广泛流传的版本。而后世的医家也有更新一些版本。 


 

王叔和有《脉经》传世,孙思邈有《千金方》传世,而这两位名医其实也是《伤寒论》方面的大家,在伤寒论的传承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这两位医师在行医经历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。 


 

1、系统传承:王叔和,孙思邈都有在太医院行医的经历,利用太医院丰富的藏书,熟读了历代大量的医学著作,他们对《内经》,《难经》,《本草经》等医学经典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。而两位医师也是非常出色的全科医师。这些全面系统的中医学知识传承以及临床实践,为他们重新整理,传承伤寒论,打下了坚实了基础。

2、善于养生:两位医师不但是著名的医家,也是非常出色的养生大家。唐代甘伯宗所写的名医传中提到,王叔和性格沉静,博通医书;对于脉学以及诊疗疾病的技术也相当的专精,并且非常懂得修身养生之法。而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记载了大量的养生实践,并有养生十三法传世,他的养生方法在今天依然有广泛的传承。

3、涉猎群书:王叔和在《脉经》中提到脉诊是“脉理精微,其体难辨”,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提到“大医精诚”,可见两位医师在文学上深厚的功力。两位医师在天文学,《周易》六壬等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深入的研究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医者“须涉猎群书,何者?若不读五经,不知有仁义之道;不读三史,不知有古今之事;不读诸子,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;不读《内经》,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;不读《庄》、《老》,不能任真体运,则吉凶拘忌,触涂而生。至於五行休王、七耀天文,并须探赜。若能具而学之,则於医道无所滞碍,而尽善尽美者矣。”

从两位医师的经历,我们可以发现,好的中医师,不光要在医学本源上刻苦用功,还需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上,涉猎群书,吸收营养。有了中华文化的底蕴,传承中医就比较容易。

生生不息

《黄帝内经》上有一段文件叫做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”,大概的意涵是咳嗽的主要原因在肺,却又不局限于肺,跟其他的脏腑也有密切的联系。这段文字本身就很难理解,而在临床治疗上,应用的就更少。 


 

大概3年前,我听说一位朋友出现了严重的咳嗽,经过了非常全面系统的肺科专科医生的检查,没有发现任何问题;同时尝试过中药治疗,虽然服药时候有改善,但是停药以后症状重新出现。后来遇到一位云游的中医师,认为这是一种心咳的症状,内经上的原文是“心咳之状,咳则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状,甚则咽肿,喉痹”,这段文字写的很深奥,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是很好理解。中医师做了一个简化的说明:因为寒气侵入心脏,导致寒邪留滞于心脉,而心肺之间有一个小循环,通过这个循环,影响了肺部的功能。利用伤寒论上对应的经方进行处方,同时使用生姜,大枣,黄酒作为药引,经过1个月的治疗,消除了寒邪,咳嗽的症状就消失了,再也没有复发。

这位云游的中医师,熟悉伤寒论的经方治病,不但医术出众,在传统中华文化上也有非常高的造诣。从这个案例上,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文化的强大,只要中华文化的底蕴可以顺利的传承,先进的中医科学还是会生生不息,造福人类。

 

叶劲大夫

湖北省中医院 · 专家门诊时间

花园山门诊(每周二下午);凤凰门诊(每周四下午)

 








感谢您的关心与支持

支付宝
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