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医传奇(三十九)| 李东垣与脾胃论
历代医家发展了多种护养脾胃的方法,而李东垣则是这种方法的集大成者,他发展了中药,艾灸,饮食等护养方式,形成了历史上的补土派,在李东垣和学生的努力下,形成了传世医典脾胃论。
青出于蓝
李东垣是一位特别的医者,他花了很多时间,研究脾胃特别虚弱的族群。并且提出了补土法。
李东垣的脾胃论是调整脾胃的一种方式,可是我们调整脾胃,一般都是使用四君子汤,这样的补脾的用药。可是他发现有一群人,这样做没有用,于是他就考虑探索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补脾胃,可以针对脾胃极虚,或者脾胃受损的人群进行治疗。所以,他这是治疗脾胃极虚的一种方式。
李东垣师承张元素,不过学术思想及名声反而胜过老师,成为补土派的一代宗师。因为那时候在南北宋时期,迁徙逃难的人群比较多,逃难的时候,人民有一餐,无一餐,脾胃一虚弱,就没有办法产生吸收正常的水分养分这些东西,所以导致身体的水分和养分不够。
在逃难的过程中,会有害怕烦恼紧张忧思,加上他饮食上面有一餐无一餐,这群人的火气就慢慢上来,这个火是心火,他就需要正常的脾胃,去吸收足够的养分上来;综合在一起来减少心火的热;然而此时脾胃虚弱掉了,或者说你发烧了;假如此时医师错误的使用了寒性的中药,就会损害脾胃的力量,导致心火更加的严重;严重到全身的气都被耗散掉了,人也在发高烧,也全身无力。
甘温除大热
李东垣首创了甘温除大热,以甘温性的药物帮助脾胃强健;有助于平衡上焦火热,所以他说在这种情况下,我要用一种甜甜的药,带温性的药给病人吃,不能一次吃太多,只能一点点吃下去,吃下去以后,让脾胃的气可以升上来,让他整个身上的火气能够下降;发热就可以得到控制,所以这是他甘温除大热。
现代人食物比较充足,也不需要逃难,但是现代人的脾胃一样容易出现状况。现代人不需要逃难,现代人工作忙,大家一忙就忘了吃东西,忘了吃东西,久了胃也不知道,现代人习惯喝饮料和酒,这样也容易损害脾胃。一旦脾胃损害了,就没有办法吸收营养;假如工作压力突然加大,又会出现心悸,腹泻的情况,但是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炎症,以及心脏方面的问题。
那么这样的情况,就比较适合甘温除大热的治疗。
李东垣晚年把医术和著作都传给了学生,补土派的方法就一直传承至今。他的家里有私塾,也吸收了大量的学生;他的学生王好古和罗天益,帮助他写了一些书籍。比如罗天益的卫生宝鉴;就提供当代的一些治疗思想。他把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包含在内,成为后世传世的一个宝典。
温灸护脾胃
从中医的观点来看,火是元阳,阳气,是维持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,不过当脏腑阴阳失调的时候,原本正常的生理之火,就会变成病理之火。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上火。
火可以分为虚火和实火;其中实火是阳气太过亢奋所引发的;虚火是体内的阴多度消耗,造成的阴虚火旺。
李东垣的学生罗天益,不只是继承了老师的甘温除大热的方法,更并用了刘河间热症用灸的方式,发展出用艾灸来温暖中焦脾胃的方法。现代的中医师也常常延用这个方法,来温暖脾胃虚寒。
脾胃虚寒说的是脾胃阳气衰弱,阴寒内盛;病患常常会出现肚子痛,或是食欲不振,手脚冰凉,甚至常常拉肚子的症状。因此用艾灸条来温中健脾。是非常适合的治疗方法。
现代人常常吃冰冷的食物,所以容易有脾胃虚寒的问题。而艾灸能够温中散寒,改善脾胃虚寒的症状。常用的穴位包括中脘,气海,和关元。其中中脘穴有温中散寒,化中和湿的作用;气海,和关元则可以提升阳气。
俗话说,若要安,就是说身体如果要健康,三里莫要干,就是说足三里都要让经气通畅,或者是阳气温暖。足三里的取穴方式是在犊鼻往下三寸的地方,就可以很好的保护脾胃的功能。
艾灸的艾绒在晒干以后进行燃烧,可以到达很高的温度,会有这个辐射热,这个辐射热对于身体虚寒的人,你去灸他的时候,他会吸收那个热,通过经络和穴道,去调整他的脏腑系统,所以这个艾灸的部分,我们通常会用于保健和治疗脏腑虚寒的状态。
不过艾灸并非人人适合,使用错误,只会增加人体的火气,反而让心火越来越旺盛,有几种人是不适合艾灸的:
第一个,你正在是高温的,高温的人不行,你这个艾灸下去,他的身体会更热。
第二个,另外是身体比较阴虚的,阴虚的人,就是说身体的水分不太够,不太够的人,好像热锅中煮着很少的水,一下把他煮干,这个就不太适合用艾灸。
约私心,约狂念
有艾灸的好方法,也要注意情志的调适。
中医认为情绪也会影响脏腑的健康,因此有七情内伤之说,中医的七情是指喜,怒,忧思,悲,恐,惊。
过度喜乐会伤心,过度愤怒易伤肝,过度忧思易伤脾,过度悲哀会伤肺,过度惊恐会伤肾,所以控制自己的情绪,不过度为外物所扰,这个是养生的一个至真妙道。
唐代药王孙思邈真人曾经说过:夫养性者,当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事、少语、少笑、少愁、少乐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恶,行此十二少者,养生之都契也。多思则神殆,多念则志散,多欲则损智,多事则形劳,多语则气争,多笑则伤藏,多愁则心慑,多乐则意溢,多喜则忘错昏乱,多怒则百脉不定,多好则专迷不理,多恶则憔悴无欢。此十二多不除,丧生之本也。唯无多无少,几乎道也。故处士少疾,游子多患,繁简之殊也。是故田夫寿,膏粱夭,嗜欲多少之验也。故俗人竞利,道士罕营。夫常人不可无欲,又复不可无事,但约私心,约狂念,靖躬损思,则渐渐自息耳。
能够按照孙真人的方法去行持,那么脾胃自然恢复也。